

舞劇《主角》“歸鄉”
與西安觀眾雙向奔赴
作為一部從陜西土地中汲取養分的作品,《主角》西安站的演出有著獨一無二的特殊意義。這里是舞劇《主角》的精神原鄉、憶秦娥命運的起點,還是原著作者陳彥筆下故事的誕生地和總編導王玫的故鄉。三重在地之緣,讓這次演出不再只是一場普通意義的巡演,而是一次“血脈歸流”。


當舞臺上響起每個陜西人都刻在DNA里的《三滴血》唱段,充滿煙火氣的舞蹈瞬間勾連起全場觀眾共同的鄉土記憶。“物資交流大會”,主創團隊將關中趕會的真實場景與舞蹈深度融合;《陜西楞娃》以華陰老腔的韻律為基底,舞者們挺胸抬頭的姿態步伐,將陜西漢子的粗獷豪邁展現得淋漓盡致,把陜西人記憶里的趕會場景,鮮活地搬上了舞臺。


回饋父老
此次西安站演出在情節與舞蹈編排上,新增了多處調整。序幕中憶秦娥獨自奔跑穿越蒼茫黃土地,隱喻這里是她走出鄉土、奔赴命運的起點;如將原著四位老藝人串聯其中,讓憶秦娥成角之路的故事線更為飽滿立體;如“物資交流大會”調整為可旋轉的“活”舞臺,讓舞臺空間的調度和使用變得更為多元,給觀眾呈現出“推拉搖移”的鏡頭感。


從北京、上海巡演,再到此次深情“歸鄉”西安,舞劇《主角》始終沒有停下自我打磨的腳步。主創團隊一路傾聽各界聲音,持續修磨提升,只為讓“憶秦娥”以更完整、更動人的姿態,回到這片生養她的土地。

總導演王玫在采訪時說:“調整對于我們來說是‘常態’,從北京、上海再到西安,每一次優化打磨都是為了讓作品更貼近觀眾,更貼近這片土地上的文化記憶。舞劇《主角》是我時隔45年第一次帶著作品回到故鄉,我想說,我帶著鄉音鄉情回來了,我是這塊土地的女兒?!?/span>
堅守文學深度
以當代舞劇講好
“中國故事”
面對78萬字的文學高峰,舞劇《主角》憑借極簡的舞臺美學,將舞蹈的肢體敘事張力發揮到極致,更以宏闊的視野,將時代洪流、藝術傳承與個體命運沉浮等命題,凝練為充滿隱喻的舞臺詩篇。正是這種對文學深度的堅守與對舞蹈本體的探索,使其成為當下舞劇中一個獨特而珍貴的存在。

北京演藝集團黨委書記、董事長,舞劇《主角》制作人董寧在采訪中表示:“舞劇《主角》的創作,本身就是一次對‘主角’精神的生動詮釋。我們不僅是在完成一部舞臺作品,更是在回歸舞蹈藝術的本質,叩問大時代中個體命運的起伏與堅守。此次我們特意將《主角》帶回故事的原鄉——西安,從舞段設計到舞臺調度,再到音樂表達,都進行了全方位的精煉與提升。

我們期待,在秦腔藝術根植的秦川沃土上,以最真誠的創作、最精湛的演繹,與家鄉觀眾建立更深的情感連接。希望每一位走進劇場的觀眾,都能在憶秦娥的命運軌跡中,觸摸到那份屬于陜西、也屬于整個時代的集體記憶。
未來,我們將繼續打磨《主角》,讓這部作品以中國氣派與人文溫度,走向更廣闊的舞臺。我們也將持續深耕、不斷創新,為觀眾呈現更多元、更豐富的舞臺精品?!?/span>